讲述人:江苏省海安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周庆兰
深入基层实践 筑牢公益保护根基
参加“走千企 入万户”走访活动,对于一名公益诉讼检察干警而言,既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检察为民”初心的深刻淬炼。这让我能够触摸民生冷暖,探寻公益保护的新方向。
用倾听读懂“公益”的民生分量
“走千企 入万户”,与其说是走访,不如说是一场“面对面的倾听”。在社区走访时,居民们反映小区楼道堆放杂物,存在安全隐患;河道漂浮绿藻,散发臭味;商场空调外机噪声太大影响休息……这些看似是一个个小问题,却关乎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同时也让我明白,公益诉讼不能只盯着大案要案,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小事”也是我们的责任田。从那些群众天天有感、时时关切的具体诉求抓起,让我们检察工作既接“地气”又有“暖意”,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以调研梳理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
以往办理案件,更多的是围绕卷宗中的证据、法律适用等展开,但在走访中我发现,很多公益受损问题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必须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开展深入细致的公益调查才能摸清全貌,掌握实情。这提醒我在办案中不能仅停留在“就案办案”,更要跳出案件看根源,带着“刨根问底”的态度,通过走访摸清问题背后的制度漏洞、责任盲区,再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多部门联动协作等方式,从制度层面解决问题,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治理效果。
借互动明晰普法宣传的发力方向
在与企业交流和群众拉家常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经营者坦言,对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合规标准一知半解;许多群众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时,也常常不知如何求助。这些交流让我深刻意识到,普法不能停留在发传单、挂横幅的表面功夫,更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法条,用身边的案例讲明利害。只有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企业车间、融入社区街巷,让企业知道“底线在哪里”,让群众明白“权利如何护”,这才是普法最实在的价值。
走出去,才能更清楚群众需要什么;沉下去,才能让检察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基层的“烟火气”和群众的期盼,在公益诉讼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守护好每一份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