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尊龙凯时

听新闻
放大镜
ag尊龙凯时 网 > 要闻 > 正文
昆山市检察院“双桥”文化助力青年干警成长
2025-09-30 09:33: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双桥有道,道在法治。江苏省昆山市检察院深入提炼“双桥法学社”文化基因,搭建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通过科学育才、公正选才、智慧用才,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该院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公诉人”“全国控告申诉检察业务竞赛标兵”“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标兵”等一批优秀检察人才,持续为新时代法律监督注入源源人才活水。

平台筑基

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9月8日晚,昆山市检察院“双桥法学沙龙”内依旧灯火通明,20余名青年干警正围桌研读最高检最新发布的指导性案例。

双桥,又名钥匙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标志。2007年,昆山市检察院取意周庄“双桥”,创办全省检察机关首家法学社——“双桥法学社”。18年来,学社已开展“青年说”“青年行”等活动近600期,成为检察人才成长的摇篮。

“我们以学社为核心,系统打造了青年公诉人研学团队、检察调查研究团队、‘双桥连心’工作室等多维育才平台,定期开展法学沙龙、专家课堂等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干警业务本领。”昆山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朱佳敏介绍道。

学社里,省级以上标兵能手与青年干警结对“共学、共研、共办案”,形成了工作与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优秀前辈倾囊相授让我受益匪浅。”学社成员钱轩是昆山市检察院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检察部的一名“95后”检察官助理,已多次在苏州市级刑事检察业务竞赛中斩获佳绩。

机制赋能

构建人才培养“立体网络”

昆山市检察院出台“玉出昆冈”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针对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我们深入调研全院青年干警队伍建设情况,完善培养机制,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加速青年干警成长成才。”朱佳敏介绍道。

该院创新实施“双桥青力量”工程,对检察官助理建立分阶段培养模式,同步探索书记员分层管理方法,激发了干警钻研业务、办好案件的内生动力,青年干警主动走向攻坚克难的最前沿。

“95后”检察官许小龙入额前就曾协助办理多起新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在办理一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生产、销售假药案中,他协助承办人耐心审查,突破电子证据取证难题,最终该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许小龙说,“‘双桥青力量’工程给了青年干警更多独当一面的机会,和院里的标兵、能手们结对研学,法律监督素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文化润心

打造人才创新“生态沃土”

以检察文化涵养检察人才,昆山市检察院将“昆山之路”精神与“双桥”文化理念融入队伍建设全过程,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浓厚氛围。

“双桥”文化倡导的连接与沟通,延伸至法律条文的研究与完善。自2020年11月成为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协作单位以来,昆山市检察院已就19部法律草案精准提交130余条立法建议,收到联系点感谢信24封。

这些立法建议产生的背后,是青年干警在“双桥法学社”中研讨产生的立法建议生成机制。

学社社长葛莎莎介绍,“每当接到立法草案,学社成员都会在沙龙中结合办案实际逐条剖析条款,形成成熟修改意见后提交研究室审核。”

在“双桥”文化浸润下,法律监督的创新成果在昆山不断涌现,集约化科学管理模式、刑事特困被害人救助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监管意见书》、案件质量智能辅助评查系统……多项“昆山经验”从“双桥”出发,走向全国。

“这些创新成果是检察文化反哺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干警们不仅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更善于跳出个案思考类案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朱佳敏说。

从个案办理到典型培育,从司法实践到国家立法,昆山市检察院以“双桥法学社”为纽带,将人才培养与检察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基层检察队伍建设之路,持续解锁打造检察现代化的人才密码与文化动能。

作者:葛梦桐 郎建强  编辑: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