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尊龙凯时

听新闻
放大镜
ag尊龙凯时 网 > 要闻 > 正文
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典型案例
2025-08-15 09:19:00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寄予厚望,提出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

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有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规定的系统治理原则和“加强长江流域司法保障建设”要求,指导长江流域法院更好履职尽责,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现发布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典型案例。

目录

一、丁某平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跨部门协作,共同维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二、陈某森盗伐林木案

——借力行政机关专业技术能力,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查明方法

三、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检察院诉云南彝良瑞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与行政机关加强生态修复协作、联合普法宣传,共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四、秦某勇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跨行政区划、跨部门执行实施生态环境司法修复

一、丁某平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加强生态环境修复跨部门协作,共同维护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基本案情】

2024年5月28日,丁某平、肖某伟、刘某波相约在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丁家沱水域,使用三层刺网捕鱼。三人协作将2副渔网安置在长江中,期间丁某平中途返家,肖某伟、刘某波于次日凌晨收网离开时被公安民警抓获。丁某平事后被抓获。现场查获并扣押捕鱼工具三层刺网2副、渔获物9尾,其中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1尾,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原鲤2尾。长江鲟经在水生生物救护中心及时救治后于2024年6月3日放生。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检察院就三被告人的行为提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裁判结果】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肖某伟、刘某波、丁某平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长江鲟、岩原鲤,价值20万元以上,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综合三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危害后果及认罪、悔罪态度等,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至5000元不等;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及渔获物,予以没收;责令丁某平、肖某伟、刘某波在本辖区长江干流保护区内搭建人工鱼巢约1961平方米(实际搭建面积在人工鱼巢材料和维护等相关费用保持31386元情况下,根据市场价格予以确定)。一审判决生效后,审理法院在重庆市渔保处等行政机关协助下出台《长江流域建设人工鱼巢执行实施指引(试行)》,并确定人工鱼巢的搭建位置及时间等具体实施细节,目前已完成人工鱼巢的执行实施、验收、回访工作。

【典型意义】

本案系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加强生态修复协作,协力维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案例。长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犯罪行为,强化栖息地保护修复,对推动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中,人民法院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严厉打击危害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犯罪行为,维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秩序。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推动形成“法院执行、行政配合、第三方实施、专家评审验收、执行回访”的体系化执行措施,在行政机关的统筹安排下采用搭建人工鱼巢等方式修复生态,促进珍稀特有鱼类增殖、发展和保护。

二、陈某森盗伐林木案——借力行政机关专业技术能力,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查明方法

【基本案情】

某国有林场在某村实施森林抚育择间伐项目。2023年2月底,陈某森受让伐区木材销售权后,为木材运输便利,在未办理采伐手续的情况下,擅自雇请工人在其受让的伐区外开路,砍伐道路沿途及周边的松树、杂木并造材至案发。经鉴定,陈某森盗伐某国有林场所有的林木立木蓄积量为21.2861立方米。一审期间,陈某森自愿通过“补种复绿”方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与林业站签订森林生态修复协议,并缴存履约保证金。二审期间,陈某森又自愿进一步赔偿森林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将赔偿款专项用于福建碳中和林项目。

【裁判结果】

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陈某森违反国家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雇请他人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砍伐林木,数量较大,造成林木资源破坏,已构成盗伐林木罪。在陈某森自愿承诺赔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期间损失后,二审法院出具通知书告知龙岩市林业局,由龙岩市林业局委托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涉案被砍伐林木进行功能损失评定,根据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福建省林业局联合出台的《福建司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价值量核算方法》核算服务功能损失价值,实现了对受损森林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修复。考虑到陈某森认罪悔罪,积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遂酌情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

【典型意义】

本案系人民法院践行恢复性司法,借力行政机关专业技术能力,丰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查明方法,探索在刑事案件中一并解决生态损害修复赔偿的典型案例。森林是重要的水库、粮库、碳库和基因物种库,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人民法院将恢复性司法贯穿于审判全过程,与林业部门密切协作创新适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司法赔偿机制及价值核算方法,引导被告人在修复受损森林植被的基础上,自愿赔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期间损失,认购碳中和林项目,确保受损生态系统得到及时、全面修复。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依法惩治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同时,高效解决了森林生态系统损害的修复问题,避免了当事人诉累,提高司法审判质效。

三、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检察院诉云南彝良瑞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与行政机关加强生态修复协作、联合普法宣传,共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基本案情】

云南彝良瑞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某公司)应某项目部要求,未经批准于2022年7月21日3时至6时30分开闸放水,将柳溪电站库区内的150万立方米水和库底淤泥,全部排放至柳溪电站大坝下游的白水江天然河道内,使河道内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浊度迅速上升,导致4万余尾鱼类因河水混浊及缺氧死亡。检察机关就此提起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瑞某公司赔偿因其擅自开闸放水所致鱼类资源损失。审理过程中,瑞某公司申请就本案生态环境损害所需修复费用进行鉴定。经双方当事人共同选定的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案涉生态环境损害所需修复费用为204万元,修复期间功能损失费用为64万元。

【裁判结果】

云南昆明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案涉泄水事故的发生,不仅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更对该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面对此类系统性损害,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尤为迫切。针对生态修复费用专家评估意见和鉴定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法院通过“专家论证+补充鉴定+科研咨询”的方式反复论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瑞某公司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服务功能损失共计268万元。修复费用到位后,审理法院及时会同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召开联席会议,协商修复费用的管理和使用、修复方案的科学确定和合理实施等问题。后法院与相关部门确定放流适合当地水域生态的大鲵、金沙鲈鱼、云南光唇鱼、昆明裂腹鱼等八个鱼种,共20万尾鱼苗,并在受损地开展了由法院、行政主管部门、环保志愿者、当地村民等共同参与的“白水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增殖放流活动。

【典型意义】

本案是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加强生态修复协作、联合普法宣传的典型案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征,需要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等多方努力、协作完成,共同维护修复效果,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本案中,人民法院做实恢复性司法和跨部门协同,及时跟踪、督促行为人履行生态修复费用缴纳义务,与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等单位联合协商,科学确定生态修复方案,组织开展公众共同参与的增殖放流生态修复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促使受损生态环境功能及时恢复。

四、秦某勇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跨行政区划、跨部门执行实施生态环境司法修复

【基本案情】

2024年1月,秦某勇与胡某平为牟取经济利益,共谋非法捕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胡某平伙同胡某明等人前往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金沙江流域实施非法捕捞作业,使用冲锋舟、流刺网等作案工具,累计捕获野生圆口铜鱼399尾共291.7斤。后通过冷链运输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由秦某勇收购并转运至重庆市销售。经鉴定,胡某平等人非法捕捞行为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损害价值共计69万余元。检察机关在对秦某勇等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提起刑事公诉的同时,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裁判结果】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秦某勇、胡某平、胡某明等人事前通谋,在禁渔区、禁渔期使用禁用工具非法捕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均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依法判处各被告人有期徒刑三年五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依法追缴违法所得。同时,对于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损失、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秦某勇等人与检察机关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由秦某勇等人连带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费用69万余元及鉴定费用,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一审宣判后,没有上诉、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2025年3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与生态受损地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签署《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执行委托协议》,约定将执行到位的生态修复费用委托后者实施修复工作。两地法院联合科研机构、检察院、农业农村委等单位,就首笔执行到位的11万元修复费用,制定了“原地同功能”增殖放流替代性修复方案,并按方案共同向金沙江放流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细鳞裂腹鱼苗3万尾。

【典型意义】

本案系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划委托协同执行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的典型案例。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经济利益,到远离长江干流的河流中非法捕捞野生鱼类,并跨行政区划销售以逃避监管。本案中,秦某勇等人跨渝川滇三地非法捕捞、运输、销售金沙江珍稀鱼类,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损害。人民法院在依法全面追究刑事责任、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同时,考虑到受损地生态脆弱,应当及时修复的实际情况,依法委托受损地法院执行实施生态修复,并与农业农村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生态修复执行工作,为推动长江流域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协同治理提供了有益实践样本。

作者:  编辑:刘雨霏